top of page
採甘蔗,竟然要先放火?
機械採甘蔗前竟然要先放火,為什麼呢?我們先將時間拉回1960年代,隨著臺灣經濟型態的轉變,農村勞動力開始轉入工業發展。台糖公司早期需依賴大量人力進行的工作,如甘蔗採收,就逐漸面臨缺工的壓力。為了應對這種狀況,台糖農工處曾透過改裝現有的曳引機,嘗試以機械進行採收作業,但成效不彰。
時間來到1968年,因著國際蔗糖技術學會在臺灣辦理年會之際,台糖邀請澳洲的Massey Ferguson公司來到小港糖廠舉辦機械採收觀摩會。觀摩會上,採收人員透過新型採收機進行全機械化的採收作業,使得台糖各階層員工大開眼界,台糖也於隔年決議引進機械採收機進行試驗。
1970年代,台糖陸續自各國引進不同型態的採收機進行試驗,並建立標準化的機械採收流程,甘蔗採收的機械化逐漸成形。然而,當時因技術限制,為了提升甘蔗採收的去雜工率、降低雜質含量,因此在機械採收前,皆須以人工焚燒枯蔗葉(俗稱「開火路」),這樣的採收方式也稱為「燒採」。不過燒採不僅會造成空氣汙染,也常導致火災及工安意外;另外,若在開火路後遇到下雨而無法及時採收甘蔗,甘蔗也容易出現劣變而無法製糖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,台糖於1984年再購入TOFT公司生產VT-7000型採收機,發展不用開火路的「青採」技術,自此,施行十餘年的燒採作業也於臺灣的蔗園中消失。
參考資料
-
林峰吉等編,《台灣蔗作農機發展史》,臺北:財團法人台灣糖業協會,2021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