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蔗園好吃驚?
甘蔗的甜蜜滋味,不只人類喜歡,對許多生物來說也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,例如小翅椿象、白螟等數十種蟲類,皆常見於臺灣的蔗園之中。而出沒於甘蔗園內的神秘客-「鬼鼠」(Bandicoot Rat,俗稱山和、山河),則是一種特別令管理人員頭痛的蔗園「鄰居」。
鬼鼠為東南亞原生種,據傳於17世紀時由荷蘭人引入臺灣。它的體長可長達40公分、體重可達一公斤,且四肢強壯,為臺灣野生鼠類中體型最大者。且因其繁殖速度快,又特別喜歡啃食甘蔗的根莖,對蔗園管理作業來說相當棘手。根據日治時期的調查估算,臺灣甘蔗園的平均鼠害莖率約為4.64%,且不同地區的「鼠患」輕重程度不一,例如靠近水溝邊的區域,鼠害莖率可能高達30~50%。對此,日本人也嘗試以推廣捕鼠器與藥物等方式,進行「防鼠大作戰」。
戰後初期,為了解決鼠患的問題,台糖公司於1952-1953年產期開始試用進口的慢性出血藥「殺鼠靈」(Warfarin)進行防治作業,並成功將自營農場的平均鼠害莖率降至1%左右;1950年代,臺灣省政府也曾制定「野鼠防治」計畫,在鄉村中推廣防鼠作業。然而,從1970年台糖於《豐年》雜誌的投書來看,會發現防鼠作業在無法完全落實的情況下,鼠患仍無法根絕。
近年來,隨著環保意識抬頭,與農場生態觀念的轉型,台糖公司與屏東科技大學進行研發合作,嘗試以設置棲架,吸引猛禽捕捉野鼠,利用生態系食物鏈進行鼠害防治,進而減少投藥對環境的破壞,並可重新建立更友善的蔗園生態。
參考資料
-
袁夢鴻,〈全面防鼠,增加農業生產!〉,《豐年》,第20卷第17期(1970),頁42-43。
-
台灣糖業公司,〈台糖攜手屏科大搭設猛禽棲架治鼠害 助蔗園轉型生態新農業〉,台糖公司網站(https://reurl.cc/347OlX),最後檢索日期:2024年9月2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