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為何「摔桶」已幾乎消失?

 「摔桶」為臺灣早期農民在收割稻穀後,用來脫穀的工具。農民會將稻穀捆成一束一束後,用力地往摔桶內摔打,使穀粒脫落於桶內。而摔桶上架設的網子,則是為了防止過多穀粒飛灑出桶外、能夠更集中收集穀粒的設計。

  那為何摔桶會逐漸消失呢?其主因在於「迴轉脫穀機」(俗稱機器桶)的出現。1920年代,機器桶被農事試驗單位自日本引入臺灣。機器桶多以杉木等木材製成,機器中央為有一帶有金屬鐵齒的滾筒,下方則有腳踏板,其操作方式為農民踩踏腳踏板,帶動滾筒旋轉後,再將稻穀放於滾筒上使穀粒脫落。機器桶的出現,不僅能讓農民在進行脫穀作業時能夠更加省力,亦可加速脫穀作業並提升脫穀的比例。

  但你知道嗎?機器桶引入的背景,除了為其方便性及提升脫穀作業效率外,更重要的因素,其實與蓬萊米的推廣有關。1920年代,隨著總督府在臺灣推廣蓬萊米的種植,各地的農事單位也逐漸發現,與在來米相比,蓬萊米具有較難脫穀的特性。因此,若使用傳統式摔桶,會相當難進行蓬萊米的脫穀作業。1926年,高雄州農事試驗場針對傳統式摔桶、改良式摔桶及機器桶等機具,進行蓬萊米脫穀試驗,試驗結果顯示,即便是效率最好的改良式摔桶,其脫穀效率也只有機器桶的73%左右,也因而帶動機器桶的推廣風潮。從日治到戰後,為了提升脫穀作業的效率,機器桶的推廣一直持續進行,其設計也不斷推陳出新,摔桶也逐漸被機器桶所取代。然而,當裝載馬達的電動脫穀機逐漸普及後,以人力為基礎的機器桶也逐漸沒入歷史的洪流之中。

參考資料

  1. 蔡承豪,〈天工開物-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〉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,2009。

exhibition

​農來米唐% 

Email 

Follow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