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想當一個快樂的農夫嗎?
一般來說,我們常會認為農業機械是為了替代農事作業中的勞動人力。但1950年代的臺灣農村,正處於勞動力相當充足的狀態,那為何臺灣會在這時開始嘗試引入耕耘機進行機械化耕作呢?
事實上,臺灣自日治初期,即開始發展機械耕作。然而,受限於當時的技術、成本及生產模式,耕作用農機僅於甘蔗園、鳳梨園等大農式旱田中被使用。1940年代,總督府的農事單位為因應戰時體制下農村人力短缺的問題,曾引入日製耕耘機進行試驗,但僅止於試驗階段。戰後初期,中華民國政府在獲得聯合國善後救濟資源的援助下,曾成立機械農墾管理處,並移撥美製小型曳引機來臺試辦機械農墾作業。但臺灣的稻田多為家庭式、小農式的經營,且美系曳引機在水田的適應性亦不佳,因此農民的接受度並不高,而這些農機資源後來也併入台糖公司。
1950年代初期,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(農復會,JCRR)的農業學者,評估當時臺灣農村雖然勞動力充足,但倘若要推行稻米增產,最大的問題在於「耕牛」的不足。據評估,當時的臺灣若要達到理想的「耕牛耕地比」,至少短缺了十萬頭牛。因此,持續推動機械耕作仍有其必要性。1954年,農復會專家赴日考察時,發現日本正在推行一款美製耕耘機「Merry Tiller」,這款經過改良的小型耕耘機,不僅在技術上適用於水田耕作,且價格不高、操作容易。也因此,農復會於隔年自日本引入同款耕耘機進行試驗,並獲得良好的評價。1956年,經過改良、試驗的Merry Tiller耕耘機,被取名為「快樂農夫號」並開始推廣,隨後亦有本土機械工廠開始嘗試仿製類似的耕耘機。經過1960-1970年代的發展,臺灣的稻田作業也逐漸邁入機械化的時代。
參考資料
-
馬逢周編,《臺灣農業應如何機械化》,臺北: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,1956。
bottom of page